抗战剧《阵地》首播收官:虚实交织刻画文人风骨,双线叙事再现文化抗战
经过一个多月的热播,聚焦“文化抗战”的电视剧《阵地》于10月21日晚在央视一套首播收官。该剧以1938年至1944年桂林文化抗战运动为背景,首次浓墨重彩还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文化抗战历程。据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,《阵地》不仅首播收视率突破3%,更在播出期间持续
经过一个多月的热播,聚焦“文化抗战”的电视剧《阵地》于10月21日晚在央视一套首播收官。该剧以1938年至1944年桂林文化抗战运动为背景,首次浓墨重彩还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文化抗战历程。据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,《阵地》不仅首播收视率突破3%,更在播出期间持续
经过一个多月的热播,聚焦“文化抗战”的电视剧《阵地》于10月21日晚在央视一套首播收官。该剧以1938年至1944年桂林文化抗战运动为背景,首次浓墨重彩地还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文化抗战历程。据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,《阵地》不仅首播收视率突破3%,更在播出期间持
随着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喜讯传遍大江南北,身着八路军军装的任素宁、周立波、艾芜等文化工作者与延安军民载歌载舞,欢庆伟大胜利;中国文化抗战运动的两位先锋——郭沫若与夏衍感慨来路,憧憬着美好新时代……持续热播的文化抗战剧《阵地》将于今晚在央视一套收官。
近日,由我执导的电视剧《阵地》播出了。接手《阵地》这部作品,源于我对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的深切敬意。这部剧聚焦抗日战争时期以桂林为大本营的文化抗战运动,讲述周恩来、李克农等共产党人如何团结郭沫若、夏衍、茅盾等近200位文化名人,以笔为枪、以墨为弹,在硝烟之外构
近日,由我执导的电视剧《阵地》播出了。接手《阵地》这部作品,源于我对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的深切敬意。这部剧聚焦抗日战争时期以桂林为大本营的文化抗战运动,讲述周恩来、李克农等共产党人如何团结郭沫若、夏衍、茅盾等近200位文化名人,以笔为枪、以墨为弹,在硝烟之外构
一阵阵急促的警报声在桂林上空响起,市民们仓皇奔走、四处躲避。而在城内文昌胡同的一间房内,音乐家张曙正在伏案疾书,他为抗战而作的一首新歌《负伤战士歌》刚刚赶写完成,初稿还需要打磨修改。随着耳边的警报声越来越急促,妻子催促他到防空洞躲避,他却全身心沉浸在写作中,直
当电视剧《阵地》在央视荧屏热播,夏衍、田汉等文人志士在桂林的抗争身影徐徐展开,那些以笔为枪、以艺为刃的岁月再度鲜活。1938—1944年间,桂林凭借独特的地理与统战环境,成为抗战大后方的“文化堡垒”,大批文艺工作者在此铸就了中国抗战史上的文化奇观。
桂林七星公园普陀山北麓的灵剑溪畔,静立的张曙墓犹如历史的“路由器”,持续向每个来访者发送来自1938年的“信息包”。
央视热播剧《阵地》第七集中,音乐家张曙连日伏案创作,空袭警报骤然响起。妻子匆忙带着两个孩子躲进岩洞,因家中尚有幼女,她急唤张曙带上孩子撤离。然而为完成最后几句歌词,张曙耽搁了宝贵的时间。稿件刚落笔,敌机已轰炸至门前。他与怀中的小女儿不幸牺牲于轰炸之下。
抗战烽火里,军人持枪守山河,文人握笔护文脉,赤诚与坚强在硝烟中交织成照亮黑暗的光。循着虚拟人物任素宁的滚烫日记,让我们沉浸式走进电视剧《阵地》,触摸那段裹着血与火、浸着痛与泪的过往,看先辈们如何在绝境中点亮不灭的心灯——
“九一八”事变爆发94周年纪念日当晚,央视一套播出的文化抗战剧《阵地》有两处剧情回应了这段民族国殇,引发广泛共鸣。该剧通过剧中人物的街头演讲与抗战歌声,将观众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,唤起了勿忘国耻、奋发图强的民族记忆。
秋分一到意味着秋天过半了,这个时候正是秋季农作物成熟,秋收秋播时候。但也有一些说法,秋天过半是八月十五,因八月十五是秋季的中间月份,称为仲秋月,而中秋又是该月的中间,这样来说它是秋天的一半,也是没有错的,其实这俩日子的中点,秋分靠太阳算,精确到分秒。八月十五按